且說翁甫和章汝鈞兩使離開趙昀所居的山崗,兩人坐在馬車裡面面相觑,末了翁甫長歎一聲,對章汝鈞道:“我于寶慶二年(1226)進士,當時陛下召見我們,勉勵有加,同年們齊赴瓊林宴,何等的意興風發。”
他感慨地道:“一轉眼差不多四十年了,物是人非啊!”
他告訴章汝鈞道:“我與曹允叔是同年,他早早歸塵,若他得見今日朝廷盛況,知道我等奉旨前往鞑境和議事務,應是欣慰。”
章汝鈞深為歎息道:“曹允叔可惜了!”
“允叔”即曹友聞的字,他是宋初名将曹彬十二世孫,亦在寶慶二年中進士,诏授綿竹尉,改授天水軍教授,一介文臣也!
端平二年(1235年)初,蒙古攻秦、鞏二州,圍天水軍。友聞單騎夜入,與守将張維集民戰守。同弟曹友萬先後據守仙人關、七防關、白水江等要塞,每戰親冒矢石,為士卒先。授知天水軍。
當時鞑虜肆虐,川軍多不敢戰,曹友聞卻聞戰辄至,慨赴國難,人稱“曹大膽!”
端平三年中,曹友聞同元将汪世顯展開激戰,“喋血十餘裡”,大獲全勝。
同年九月,蒙古兵數萬南下直攻大安軍,友聞孤軍堅守陽平關,派曹友萬設疑兵于雞冠隘,自率精兵萬人設伏。雙方冒雨血戰,死亡慘重。次日天明,蒙古援兵至,曹友聞被圍,殺坐騎死戰,壯烈殉國,全軍覆沒。
此戰打得蕩氣回腸,若不是鞑子優勢兵力,曹友聞很可能取勝。
祖宗英雄一世,子孫自然不會丢臉。蒙軍南下川蜀,曹友聞将一腔熱血抛灑陽平關。生時做人傑,死後為鬼雄。
作為一個忠肝義膽的标杆,哪怕是新朝了,同樣承認其戰績,曹友聞靈位入帝國忠烈祠,享春秋國祭,被追封為端明殿學士、正奉大夫,谥号“毅節”,其子被授官職,待遇很好。
然而曹友聞本不應戰敗,他本想據險而守,要知道川路險阻,鞑不可入。川帥趙彥呐不顧客觀實際,嚴令曹友聞主動出擊,以求禦敵于國門之外。
他發神經地一天之内居然連派七名使者催促曹友聞執行命令,簡直有如趙構十二面金牌催促嶽飛,隻不過趙彥呐是要進攻,趙構是要退兵。
曹友聞不得不率軍出擊陽平關,最終兵敗。
現在國家理順了軍政關系,如若是孟之祥朝派出的四川總督督軍,他職責在身,權利在手,應不至于讓一代名将殒落。
前朝政局混亂不堪,朝臣們大多隻會黨同伐異,地方官員則屍位素餐,整日裡相互攻讦,以打擊政敵為能事。
到了需要就國家大事拿主意的時候,這幫人不是低頭不語,裝作沒聽見,就是誇誇其談,口若懸河地說些假大空的屁話。而宋理宗對此無能為力,他大談特論“理學”,本身也空得不得了,隻能任由這幫人一天到晚争權奪利,最終也害了他自己淪落到這麼悲慘的地步!
翁甫與曹友聞是同年,乃人生四大鐵之一,關系非同小可,曹友聞戰死後,翁甫幫着料理烈士身後事,得知與曹友聞大戰的汪世顯原本欲歸降大宋,川帥趙彥呐計劃納之,奈何朝廷宰執鄭清之與趙彥呐有矛盾,不許之,汪世顯怒而降蒙,成為了蒙鞑戮向四川軍民的一把利劍!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我醉欲眠 我的熱情僅限于你 穿成反派炮灰雄蟲後[蟲族] 一劍修魔 非物質遺産 第一天 [清穿]三朝太妃+番外 我拿鬼當提款機 曽宅 被剖腹慘死,重生後王妃掀了王府 日出 夏日限定 Beta不卑微倒追後,渣A卑微了+番外 畫春冊+番外 言不由衷+番外 千千結 芳時歇 開局被架空,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七月柒 天道如俠+番外